一、主要做法
(一)強化數據資源治理和共享開放。濟南市全面梳理信息化資產,基于政務云、高性能計算,建立了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,制定全市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技術標準和規范。完成省市環保業務數據互聯互通,部門生態環境數據匯聚整合,形成了全市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。不斷提升數據服務社會能力,向10余個區縣和市直部門共享生態環境數據,與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、智慧泉城平臺、市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累計交換數據27億條。
(二)創新監測手段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感知。一是在標準監測站點的基礎上,為提升一體化監測監控體系時空分辨率,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重點建設了固定微站監測系統。全市1740個固定微站,按照1×1km網格布設,實現了對中心城區、縣建成區和鄉鎮駐地公里級全覆蓋。二是首創建設了道路顆粒物出租車走航監測系統。通過在出租車頂燈內安裝監測設備,可以對市區道路PM10和PM2.5進行實時監測。平臺每小時形成一張道路顆粒物分布云圖,可覆蓋95%以上的機動車道路,精準定位揚塵污染重的路段。
(三)多項制度創新實現智慧監管。一是實施企業用電量非現場監管。基于智慧環保平臺,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利用無源綠色傳感技術,實現了對900余家企業的核心生產與污染治理設備用電量信息的實時采集,量化企業生產負荷、識別并預警企業偷排漏排、治污不力等行為。二是建立智能報警管控制度。強化對標準站、固定微站、工地微站、污染源排放等監測數據的深入分析,創新建立智能報警管控制度。報警信息自動推送至區縣監管人員,現場人員排查處理后第一時間向平臺反饋處理情況。2021年,共產生報警信息3.9萬余條,均已排查反饋。三是建立視頻巡查聯動處理機制。基于平臺各類視頻監控資源,與住建部門建立了視頻巡查聯動處理機制,2021年通過線上視頻巡查共發現問題線索1478個,全部轉交屬地或住建部門核查處理。
二、取得的成效
濟南市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作為全市大氣環境監管的智慧大腦,在實踐中不斷應用完善,基本形成“監測準全、解析快透、監管嚴實、考評客觀”的精細化閉環體系,各項創新做法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(一)監測更準全。在整合全市174個國標監測點基礎上,拓展建立1740個空氣質量微站、370個出租車走航微站和1600個施工工地微站,實現地面監測全覆蓋。推進大氣顆粒物量子雷達掃描測量、環境空氣無人機立體監測、衛星遙感反演,掌握大氣污染空間分布規律,為空氣質量保障提供了全面態勢感知信息。
(二)解析更快透。基于在線監測大數據并進行深入挖掘,實時分析濟南市在全國、全省的污染排名、污染程度、污染時段、首要污染物及與周邊區域的關聯性和演化趨勢,快速掌握大氣環境污染特征及實時變化;在線定量解析PM2.5、VOCs等復合污染物的來源和行業占比,確定區域傳輸的貢獻率,實現靶向精準治理。
(三)監管更嚴實。圍繞開展智慧化、網格化環境治理要求,按照“橫到邊、縱到底、全覆蓋”的總體思路,依托智慧環保平臺建立完善覆蓋全市161個鎮(街道)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,配備700余名專職網格員,促進監管力量下沉,重心下移,通過平臺線上巡查和網格員線下巡查的有機結合,實現監管范圍全覆蓋,監管責任再壓實。
(四)考評更客觀。利用出租車走航大氣監測系統創新空氣質量考核,出臺《濟南市道路顆粒物排名辦法》,每月對全市1414條路段顆粒物進行排名,按紅、橙、黃、綠分類實施獎懲,突出資金獎懲引導,推動屬地政府落實道路揚塵防治措施。通過平臺建立鎮街空氣質量考核排名體系,每月對全市161個街鎮環境空氣質量(PM10、PM2.5、SO2)進行排名考核,獎優罰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