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充分發揮改革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關鍵作用,適應環境保護工作與時俱進的新要求,近年來玉樹州超前謀劃、主動求變,自2020年起實施長江源水資源與水環境監測管理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建設——玉樹州“江源之窗”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,體現大數據、大平臺、大系統功能,構建“互聯網+”綠色生態,不斷強化信息技術服務和環境監管能力。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實施和應用,進一步推動了環境管理轉型,提升了生態環境治理能力,為實現生態環境總體高質量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一、超前謀劃信息化建設開啟“江源之窗”。環境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玉樹州于2010年災后重建伊始,就主動進位、超前謀劃,爭取環境保護能力項目,投入700萬元用于信息化能力建設,緊緊圍繞環境保護重點工作,以監督管理、業務應用、信息公開、標準化建設和信息安全為抓手,整合硬件資源儲備,優化數據結構,強化統籌管理,為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。2019年開始實施長江源區生態環境監管平臺建設一期工程,即“江源之窗”生態環境數字平臺,項目涵蓋生態質量管理平臺、環境應急監測體系、集約化電子政務平臺、數字化宣傳教育平臺、信息安全和運維體系及配套設施等。截止目前,一期項目實施完成并投入使用,2020年開始實施二期項目,目前正在推進當中。
二、以“互聯網+”實現“智慧環保”大數據應用。通過“江源之窗”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,縱橫匯聚多方資源,實現了玉樹州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大集中。生態環境數據中心縱向上聯通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,實現玉樹州生態環境數據資源落地,橫向外接各委辦局相關數據,整合生態環境內部數據,實現數據的全面匯聚、集中處理和數據共享。同時,按照國家《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》和青海省《關于支持云計算發展培育大數據產業的實施意見》等政策精神,將數據資源以專享云方式部署在中國移動的大數據中心,有效節約了服務器的購買、系統維護及電費經費,減少了噪聲、熱量的排放,辦公空間得到釋放,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利用,達到了生態環保、節能減排的要求。
三、“江源之窗”實現“千里眼”遠程生態監管。建立生態監測站點,拓展檢測手段,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監測站點體系,提高了生態監測業務化運行水平。目前,可對長江源區等27個觀測區域進行遠距離、大范圍、360度全方位、全時段的精確遠程網絡視頻觀測,觀測數據可輔助水環境管理、入河排污口管理、生態保護綜合管理等多項業務應用,彌補了人力巡護實地調查反應慢、成本高、覆蓋面窄的短板,為長江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。同時,按照“共建共享”原則,將“江源之窗”數據平臺納入青海省“生態之窗”平臺,支持國家公園信息化監管。
四、以生態環境“一張圖”講玉樹“生態故事”。作為宣傳和展示玉樹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窗口,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建立了環境質量“一張圖”可視化平臺,通過信息化動態、直觀、立體的宣教方式展現玉樹生態質量,講述玉樹生態故事,打造綠色生態名片。截止目前,已向省內外工作組、新聞媒體和社會群眾開展觀摩展示活動百余次,被省四部委授予“環境教育基地”、州委黨校授予“玉樹州黨員干部生態環境教育基地”,得到廣泛好評。同時,通過提升和改造玉樹州環境監控中心大屏、室外宣傳大屏以及生態環境移動宣傳屏,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輿論傳播和宣傳工作,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、參與權、監督權,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,為公眾理解環保、支持環保、參與環保營造了濃厚氛圍,凝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。
五、以“一站式”辦公服務告別“紙上談兵”。通過電子政務內網門戶建設,實現玉樹州生態環境信息發布、政務公開、網上辦事等一站式辦公。電子政務內網門戶有效整合了生態環境系統內部不同層次、不同業務不同標準的各個應用系統,統一賬號登錄更減少了多個系統、多套登錄賬戶、密碼的繁瑣程序,構建了集成身份認證、業務應用、文檔中心、數據中心、個人效率工具等功能的工作人員日常辦公平臺,實現了公文傳輸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問題,無紙化辦公使辦公流程更流暢、更快捷、更高效,切實提高了玉樹州生態環境系統信息化服務水平。